为降低成人卒中与心衰等风险,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对其血压筛查A级推荐做出了若干调整,其中一个变化就是建议使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诊室高血压进行确诊。USPSTF认为实施这一建议的障碍包括ABPM的实用性及经济成本,因此工作组还建议将家庭血压监测作为ABPM不可用时确诊高血压的替代方法,而且给出了如何确诊高血压及家庭血压监测执行标准相关的详细说明。
以下是对这一文件内容的概括:首先是USPSTF呼吁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确诊高血压,但需立即启动治疗的患者无需进行此类监测。≥40岁患者及高危群体血压正常以后每年仍需进行血压筛查,其他人群每3~5年筛查一次,先前指南一般提倡2~5年进行筛查,因此这对很多患者而言是一项重要变化。
实践变化
美国心脏病学会当选主席Kim A. Williams表示赞成使用ABPM确诊高血压,这一方法有助解决很多诊室血压测量值偏高带来的问题,但如何广泛的推行动态监测仍有待研究。John Bisognano(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称目前多数诊室并未配备动态监测设备,可是一旦该指南开始施行,上述情况会有很大改观。
美国心脏协会主席Elliott Antman认为这一改变对医生的工作提出了挑战,但意义重大。他也表示之前ABPM难以施行的原因在于缺乏相关设备,但现在智能手机与智能手环的应用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向医生报告测量数据。Jackson T. Wright(克利夫兰大学医院病例医疗中心)称英国已经在践行“治疗前必须完成动态监测确诊”这一标准,而美国施行这一策略的阻力主要来源于保险公司。
证据来源
在线发表于《Ann Intern Med》的研究数据显示,动态血压监测在预测长期预后方面的确优于其他监测方法,对11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24小时动态收缩压升高每10 mmHg与致死性或非致死性事件风险增加28%~40%有关,27项研究中5%~65%的诊室高血压患者的诊室外监测结果正常。Margaret A. Piper(凯撒医疗机构)等发现,白大衣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预后与初次诊室血压正常者相似。
最后,USPSTF推荐以下人群每年都应进行血压筛查:
≥40岁人群
初次筛查血压在130/85~139/89 mmHg之间的人群
非裔美国人
肥胖或超重人群
另外,初次筛查结果正常且无上述风险因素的年轻人群应每3~5年进行筛查。